知 难 行 易
出自:【素问 】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
若问此者, 无益于治也, 工之所知, 道之所生也。
知难行易, 是黄帝内经中非常素朴的思想 。 只有把患者的病痛解决, 才是医者最紧要 的事 。 而学理的制定和推导固然重要 ,但 把患者治好 ,那才是道之所在!
针道五要的启示
出自:【素问 】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
一曰治神, 二曰知养身, 三 曰知毒药为真, 四曰制砭石 小大, 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。
★ 针道有五, 掌握神的调节是第一要务 。
★ 而养身是一切人生的基础。
★ 中药是天地长养的真药。
★ 外治法是最简要强大的方法。
★ 而脏腑气血的诊治是黄帝内经的基础
神 的 重 要
出自:【素问 】本病论篇第七十三
得守者生, 失守者死, 得神者昌, 失神者亡。
倪师要我们治疗首在掌握神, 这是黄帝 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提示!心神若是不固 , 则人就失去了生之机 。
得守者生, 失守者死, 得神昌, 失神者亡。
扶阳之要1.
出自: [ 素问 】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
所谓从者, 手足温也。 所谓逆者, 手足寒也。
头冷而手足热 ,则阳气充沛, 身体健康 。 头热手足冷, 这就是阳虚的现象, 身体日 渐衰败, 这是黄帝内经提示的扶阳之要!
扶阳之要2.
出自:【灵枢 】论痛第五十三
同时而伤, 其身多热者, 易已; 多寒者, 难已。
为什么扶阳是重要的治疗心法, 在这里有 很清楚的解释:一个同时受到病害的人,
如果身体是比较偏热而阳气盛的人, 是非 常容易治好的 。如果这个病人的身体是阳 虚而偏寒者, 身体要复原是困难的, 因为 能量的不足如何提供修复的基础呢?
米: 最重要的中药!
出自:【素问 】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
岐伯曰: 浆粥入胃, 泄注止, 则虚者活; 身汗得后利, 则实者活 。 此其候也。
无论虚实, 在治症上都必须要让胃气得复,则接下来才有治愈的可能,而养胃气的第 一方就是米浆粥 。
失 眠 探 因 1
出自:【素问 】逆调论篇第三十四
★ 阳明逆不得从其道, 故不得卧 。
★ 胃不和则卧不安, 此之谓也。
★ 肺之络脉逆也, 络脉不得随经上下, 故留经而不行。
★ 夫不得卧, 卧则喘者, 是水气之客 也,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, 肾
者水藏, 主津液, 主卧与喘也。
四种失眠成因
失眠探秘2,
出自:【灵枢 】营卫生会第十八
夜半而大会, 万民皆卧, 命 曰合阴, 平旦阴尽而阳受气, 如是无已, 与天地同纪。
睡眠者, 合于阴也; 醒寤者 ,得阳气也。
失 眠 探 因 3
出自:【素问 】病能论篇第四十六
岐伯曰: 藏有所伤, 及精 有所之寄则安, 故人不能 悬其病也。
岐伯说: 五脏有所伤及, 要等到损伤恢复 ,精神有所寄托, 睡卧才能安宁 ,所以一般人不能测知他是什么病 。 这句话 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。在治疗卧不安时, 要注意辨 证施治, 如果是脏腑损伤导致的 ,则应先治疗脏腑的损伤, 等到损伤恢复, 卧不安的症状自然会消失。
阳 虚 生 寒 阴 虚 发 热
出自:【素问 】厥论篇第四十五
阳气衰于下, 则为寒厥; 阴气衰于下, 则为热厥。
气虚严重 ,则为阳虚, 阳虚生寒 。 血虚严重 ,则为阴虚, 阴虚发热。
形气和寿命长短
出自:【灵枢 】寿夭刚柔第六
图片
三诊合参 、 四诊合参
出自:【灵枢 】邪气藏府病形第四
图片
灵枢经中的多针手法
出自:【灵枢 】官针第七
图片
图片
邪在五脏
出自:【灵枢 】五邪第二十
★ 邪在肺 ,则病皮肤痛, 寒热, 上气喘, 汗出,咳动肩背;
★ 邪在肝 ,则两胁中痛, 寒中, 恶血在内, 行善 掣节, 时脚肿;
★ 邪在脾胃 ,则病肌肉痛, 阳气有余, 阴气不足, 则热中善饥;
★ 邪在肾 ,则病骨痛, 阴痹 。 阴痹者, 按之而不 得 ,腹胀, 腰痛, 大便难, 肩背颈项痛, 时眩 ;
★ 邪在心 ,则病心痛, 喜悲时眩仆。
四 海
出自:【灵枢 】海论第三十三
人亦有四海, 十二经水 。 经水者, 皆注于海, 海有东西南北, 命曰四海。
黄帝曰: 以人应之奈何?
岐伯曰: 人有髓海, 有血海, 有气海, 有水 谷之海, 凡此四者, 以应四海也。
人亦有四海, 十二经水 。 经水者, 皆注于海, 海有东西南北, 命曰四海。
深浅疾留
出自:【灵枢 】 阴阳清浊第四十
故刺阴者, 深而留之; 刺 阳者, 浅而疾之; 清浊相 干者, 以数调之也。
所以治疗内科病的时候, 我们一般都会深 刺且留针, 而治疗骨伤科或体表问题时 , 我们一般都会浅刺且很快地在做完手法后 就出针! 这才是传统的针法!
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诊断
三阴三阳
巜素问‧ 阴阳类论 》
· 三阳为经,二阳为维,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。
· 三阴为表,二阴为里,一阴为至绝,做朔晦具合以正其理。
· 三阳为父,二阳为卫,一阳为纪。
· 三阴为母,二阴为雌,一阴为独使。
阴阳虚实
《素问‧ 调经论》
阴阳生虚实
阴之生实
喜怒不节,则阴气上逆,上逆则下虚。下虚则阳气走之,故曰实。 阴气上逆则下虚,虚则阳邪凑之,而成实证。
阴之生虚
喜则气下,悲则气消,消则脉虚空。
因寒饮食,寒气熏满,则血泣气去,故曰虚。 寒气充满,血脉凝濇,阳气散去,而成虚证。
1.虚生外寒
阳受气于上焦,以温皮肤分肉之间。令寒气在外,则上焦不通。
上焦不通→寒气留于外→寒栗。
2.阴虚生内热
有所劳倦,形气衰少。谷气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。
胃气热→热气熏胸中→内热。
3.阳盛生外热 上焦不通利,皮肤致密,腠理闭塞,玄府不通,卫气不得泄越→外热。
4.阴盛生内寒 厥气上逆,寒气积胸中不去→血凝泣→脉不通→脉盛大以濇→中寒
黄帝内经的阴阳诊断 2
重阳之人: 《灵枢‧ 行针篇》
v重阳之人──熇熇高高,言语善疾,举足善高,心肺之藏气有余,阳气滑盛而扬,故神动而气先行。
v神不先行──此人颇有阴。
v何以知之──多阳者多喜,多阴者多怒。数怒者易解,故曰:颇有阴。其阴阳之离合难,故其神不能先行。
黄帝内经中的虚实诊断
v 气血虚实: 《素问‧ 调经论》
图片
v 五脏虚实: 《灵枢‧ 本神篇》
图片
《素问‧ 通评虚实论》
重虚
图片
重实
图片
四海逆顺
图片
图片
v 三虚三实: 《灵枢‧ 玉版篇》、《难经‧ 四十
八难》
天之三虚三实
三虚 乘年之衰,逢月之空,失时之和;贼风→伤之
三实 逢年之盛,遇月之满,得时之和;贼风→不能危
人之三虚三实
脉
虚──濡;实──紧牢 包括:气血盛衰、邪气强弱
病
虚── 出、言、缓
实──不出、不言、急
包括:传变、证状、病势
诊
(触诊)
虚──濡、痒
实──牢、痛
外实内虚──外痛内快
内实外虚──内痛外快
虚实常变: 《素问‧ 刺志
论》 虚实之要
图片
虚实决诊
巜素问‧ 玉机真藏论》
五虚五实
五虚(正气衰竭)
皮寒,脉细,饮食不入,气少,泄利前后
五实(邪盛正不支)
皮热,脉盛, 腹胀 ,闷瞀,前后不通
时有生者
浆粥入胃泄注止─→虚者活 正气逐渐恢复
身汗得后利───→实者活 汗排外邪,泄除内邪,邪去人自安
黄帝内经中的气血诊断
皮肉气血筋骨之病: 《灵枢‧ 卫气失常篇》
皮肉气血筋骨之病: 《灵枢‧ 卫气失常篇》
病位
病在皮
特征 色起两眉薄泽
病在血气
营气濡然者
病在肉
唇色青赤黄白黑
病在筋
目色青赤黄白黑
病在骨
耳焦枯受尘垢
v 脉血不符: 《素问‧ 刺志篇》
1.脉小血多
病机:饮中热
说明:必饮酒,中热之病,酒行络脉,血多行于外,而虚于内,故脉小。 2.脉大血少
病机:脉有风气,水浆不入。
说明:风为阳邪居脉中,故脉大;水浆不入,中焦无以化生,故血少。
v 经气绝证: 《灵枢‧ 经脉篇》
阴气
《灵枢‧ 经脉篇》
五阴气俱绝,则目系转,转则目运;目运者,志先死;志先死,则远一日半死。
《难经‧ 二十四难》
三阴气俱绝,则目眩转目瞑,目瞑者失志,失志者则志先死,死即目瞑。
阳气
《灵枢‧ 经脉篇》
六阳气绝,则阴与阳相离,离则腠理发泄,绝汗乃出。故旦占夕死,夕占旦死
《难经‧ 二十四难》
六阳气俱绝,则阴与阳相离,阴阳相离,则腠理泄,绝汗乃出,大如贯珠,转出不流,即气先死。故旦占夕死,夕占旦死 。
黄帝内经脏象说整理
五行总表
图片
★ 灵枢‧ 天年篇: 老、壮、少、小:50↑老,40↑壮;18↓少,6↓小
年纪 表现 特点
常度
10岁 五藏始定,血气已通,其气在下,故「好走」。 好走
20岁 血气始盛,肌肉方长,故「好趋」。 好趋
30岁 五藏大定,肌肉坚固,血脉盛满,故「好步」。 好步
40岁
藏府经脉,皆大盛以平定,腠理始疏,荣华颓落,发须斑白,故「好坐」。好坐
衰老
50岁 肝气始衰,肝叶始薄,胆汁始灭,「目始不明」。 目始不明
60岁 心气始衰,苦忧悲,血气懈堕,故「好卧」。 好卧
70岁 脾气虚,皮肤枯,故「四肢不举」。 四肢不举
80岁 肺气衰,魄离,故言「善悞」。 言善悞
90岁 肾气焦,四藏经脉「空虚」。 四藏经脉空虚
百岁 五藏皆虚,神气皆去,形骸独居而终。 终
五脏之候
说明 外观 表现
肺,为之盖 巨肩陷咽,候见其外
心,为之主,缺盆为之道 骷骨有余,以候
肝者,主为将,使之候外 欲知坚固,视目大小
脾者,主为卫,使之迎粮 视唇舌好恶,以知吉凶
肾者,主为外,使之远听 视耳好恶,以知其性
五腑之候
胃为之海。 ➡ 广骸、大颈、张胸,五谷乃容
唇厚、人中长。 ➡ 以候小肠
鼻隧以长。 ➡ 以候大肠
目下果大。 ➡ 其胆乃横
鼻孔在外。 ➡ 膀胱漏泄
鼻柱中央起。 ➡ 三焦乃约
黄帝内经养生学
故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,和喜怒而安居处,节阴阳而调刚柔。如是,则僻邪不至,长生久视
——灵枢.本神第八
一.合于中道
1.阴平阳秘
阳强不能密,阴气乃绝,
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,阴
阳离决,精气乃绝
2.形与神俱
调阴与阳,精气乃光,
合形与气,使神内藏
3.恬淡虚无
恬惔虚无,真气从之
恬憺无为,乃能行气
二.法于自然
1.法天地
治不法天之纪,不用地之理,则灾害至矣
人以天地之气生,四时之法成
人生于地,悬命于天,天地合气,命之曰人。人能应四时者,天地为之父母
2.应四时
请言解论,与天地相应,与四时相副,人参天地,故可为解
三.治于未病
1.守其神
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神者,正气也
2.治未病
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
3.固中州
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,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